这几年来,提到CPU挤牙膏,不少玩家就很不爽,还有人表示2600K再战5年,这都差不多是9年前的CPU了,为什么单核提升这么难?
Reddit上有个帖子今天讨论的很热烈,网友MediocreLeader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——为什么晶体管密度对单核性能没啥影响?
他举了AMD与Intel处理器的例子,AMD的锐龙3000都使用了台积电7nm工艺了,晶体管密度达到了96.5MTr/mm2,也就是一平方毫米将近1亿个晶体管了,而Intel的14nm工艺晶体管密度是37.5MTr/mm2,大约只有前者的1/3。
在三倍密度的优势下,为什么7nm锐龙的单核性能跟14nm酷睿差不多呢?
这个问题引发了Reddit网友的热烈讨论,各位网友引经据典展开了自己的分析、讨论,不过并没有谁拿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解释。
本质上来说,晶体管密度跟单核性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,摩尔定律多年来指导的主要还是晶体管密度、核心面积这些,但是从16/14nm节点开始,不仅摩尔定律放缓甚至说失效,厂商对新工艺的命名也更多地是出于商业营销了,这点上三星台积电都承认过。
ARM CTO前几年就做过表态了,半导体工艺从16nm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性能提升了。
至于大家看到的厂商宣传新工艺提升了XX性能,那是对比的同功耗状态下的,有严格的限定情况。
别的不说,ARM、台积电等公司2013年就宣传20nm工艺可以制造出3GHz的高性能处理器,实际上到现在的7nm工艺为止,高通、华为、苹果、三星尚无一家能够做到3GHz ARM处理器的,最高频率都停留在2.8GHz上下几年了,更别说稳定频率了。
低功耗的ARM提升单核性能都是如此艰难,更别说高性能的X86处理器了。
编辑:齐少恒
相关热词搜索: 7nm锐龙三倍优势于14nm酷睿
上一篇:缺口罩怎么办?防毒面具登顶亚马逊畅销榜 下一篇:让我们聊一个过去:雅达利游戏的最后时光